
7月2日,東營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公布2019年度“四新”促“四化”示范企業名單,華泰集團榮耀上榜,成為13家入選企業之一,廣饒縣僅兩家企業名列其中。
面對經濟新常態下的諸多挑戰,華泰集團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堅持“四新”驅動戰略,努力向智慧產業化、產業智慧化、品牌高端化和跨界融合化的“四化”轉型升級,使企業保持發展活力,促進了經濟效益不斷提升。
壹
技術革新
為傳統造紙釘上智能標簽
華泰集團積極推動“造紙工業4.0戰略”,引進國際最先進的配套設備,應用智能化、數字化控制技術,實現造紙機智能升級。以華泰年產70萬噸銅版紙機為例,這是國內三條擁有大型機外涂布機的紙機之一,也是目前業內最為復雜的造紙傳動系統之一,其涂布車速是機械和電機的極限車速,最高達2100米/分鐘,通過采用“飛接控制”模式,設備能夠達到毫秒級控制精度,涂布機實現不停機在線換卷。若涂布機停機一次,意味著30分鐘產量損失,同時浪費很多紙和涂料,每年創效約1億元。90年代的傳統造紙機噸紙耗水達80多立方,年產70萬噸紙用工則需1萬余人,這條70萬噸造紙機通過不斷優化升級,實現白水循環利用,噸紙耗水僅為5立方米,用工不足千人,目前紙機生產過程完全采用自動智能控制,能夠識別控制直徑小于1mm的紙病,穩定質量成為廣大客戶首選產品。
貳
數聚智慧
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作為中國綠色生態紙業的倡導者和先行者,華泰集團是全國第一批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針對公司多產業、集團化、跨地域的發展實際,投資8000余萬元,與用友軟件合作實施了ERP項目,實現了財務業務一體化、訂單生產集成化、客商管理協同化、生產管理數字化和高層決策智能化,2018年公司順利通過國家工信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認定復評,“基于產供銷財集成的精細化管控能力”獲得認可。目前,華泰集團開啟信息化3.0時代,圍繞國家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著力打造以“網上采購、網上銷售”為代表的電子商務應用,以智能決策管理分析為代表的大數據分析管理。項目全部實施完成后,打開手機,管理報表、出入庫數據、移動審批等一目了然,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手機就可以輕松管控企業,生產經營邁入智能化。每一張紙從原料采購、生產制造到運輸銷售的全過程信息均實現移動在線,供貨商、管理者和客戶可以24小時通過手機掌握生產動態,生產計劃執行率、銷售發貨及時率達到98%以上。
叁
強強聯合
堅守工匠精神鑄就高端品牌
華泰集團在努力培育自主品牌的同時,還注重引進吸收先進經驗,帶動品牌提升。今年3月,華泰SPCO麗瑪雅高檔藝術銅版紙上市即獲大批訂單,這也是國際知名SPCO品牌由華泰集團收購后,由華泰8號機讓闊別市場多年的麗瑪雅高檔藝術銅版紙再現市場。該產品具有高勻度、高不透明度等特點,是高檔畫冊、書籍的首選佳品,對生產工藝有極高要求,是企業生產實力的最好體現。SPCO是全球名企——芬蘭斯道拉恩索集團旗下國際知名品牌,2016年華泰集團收購SPCO品牌并進行了重裝上市,目前華泰SPCO系列產品年產量穩定達到20多萬噸,產品銷往世界各地的同時進一步打響了華泰的國際知名度。早在2006年,華泰集團就與芬蘭斯道拉恩索集團合資建成了國內首條年產20萬噸SC紙生產線,產品改變了國內SC紙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公司與比利時索爾維集團合資建設的國內首條食品級電子級過氧化氫生產線,產品替代進口,現已成為大型食品加工企業首選產品。
肆
跨界融合
重塑價值鏈升級新路徑
今年6月,在東營市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北京懇談會上,華泰集團與新加坡首化集團簽約,將合資建設大型制漿項目,充分回收國內廢紙、木片,為公司年產400萬噸造紙產能提供充足原料,解決由于進口原料不穩定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的影響。與此同時,在華泰雙百萬噸化工基地,32萬噸甲烷氯化物、10萬噸氯乙酸項目正加快建設進度,兩個項目投產后可充分利用離子膜燒堿生產線產生的氯氣,將儲存、運輸風險高的液氯轉化為附加值高、儲存運輸安全的甲烷氯化物、片狀氯乙酸、鹽酸等產品,應用于農業、醫藥、新材料等領域,為公司產生可觀經濟效益。首尾相結、優勢互補的產業鏈條,實現了價值鏈相通,將促進公司經營效益再上新臺階。